山西五寨創新思路做強傳統產業,向中藥材種植、加工領域進軍
發布時間:2021-11-16 08:52:25 來源:農民日報 記者:裴遜琦 瀏覽次數:189次
山西省五寨縣地處晉西北黃土高原丘陵區,光照充足、晝夜溫差較大,水資源豐富,長期以來以玉米、馬鈴薯、雜糧等糧食作物種植為主要產業,有“中國甜糯玉米之鄉”、晉西北“米糧川”的美譽。 一個以種糧為主的農業縣,如何在穩糧的前提下調整產業結構,以求實現經濟發展、農民增收? 近年來,五寨縣委、縣政府兩手發力,一方面,以傳統作物為突破口,調整種植結構、延伸產業鏈;另一方面,依托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幫扶,向中藥材種植、加工領域進軍。黃土坡上,一場產業升級的突圍戰正在打響。
立足優勢,打造“甜糯玉米之鄉” 新鮮的玉米,在流水線上經過清洗、蒸熟、塑封后進入倉庫,全程不超過兩個小時。在五寨縣前所鄉的康宇田源公司生產基地,先進加工線讓五寨甜糯玉米能保持新鮮的風味走上城市居民的餐桌。 甜糯玉米皮薄無渣,口感細膩,鮮嫩黏香,軟滑甘甜,富含多種維生素、氨基酸、蛋白質、脂肪酸及膳食纖維等,是近年來走紅的健康食品。五寨縣的自然稟賦正是甜糯玉米生長的絕佳環境。 立足優勢,做強長板。近年來,五寨縣大力發展甜糯玉米有機旱作種植,全縣種植面積達到6.5萬畝,并形成了一套甜糯玉米有機旱作種植模式,康宇田源公司承擔的甜糯玉米有機旱作種植加工項目就是典型代表。 該公司打造一萬余畝的甜糯玉米綠色種植基地,引進甜糯玉米新品種20余個,開展品種對比試驗,從中篩選優良品種;將甜糯玉米種植、牛羊養殖和甜糯玉米加工三個環節有機聯結在一起,形成了上下游產業聯合體,有效提升了全產業鏈收益,實現了良性循環。 目前,企業年加工甜糯玉米3000萬穗,開發出真空甜糯玉米、速凍甜糯玉米等多種產品,獲得綠色食品認證等多項國家級資質,遠銷歐美、韓國等國家和地區。公司推廣“基地+合作社+農戶”的訂單農業經營模式,帶動農戶652戶,戶均增收7000余元。 轉變思路,發展加工型馬鈴薯 馬鈴薯是五寨乃至山西的家常主菜之一,蒸煮烹炸,做法頗多。然而,以傳統鮮食品種為主的種植結構也阻礙了馬鈴薯產業向縱深發展。 相較傳統品種,加工型馬鈴薯不僅產量高,也更適宜制作薯片、薯條、薯餅等產品,具有極大的經濟效益。五寨縣堅定實施“特”“優”戰略,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把加工型馬鈴薯作為產業升級的突破口,讓“小土豆”對接上“大產業”。 產業興需要龍頭帶。2020年,五寨縣引入藍頓旭美食品有限公司,一個總投資3.6億元的3萬畝現代加工型馬鈴薯示范基地項目迅速落地。項目采取“政府+公司自籌”的方式建設,其中地、水、電、路等基礎設施由五寨縣具體負責,投資費用約為1.6億元;大型噴灌、滴管等灌溉設施以及所有大型農業機械設備、種薯、化肥農藥等投入由藍頓旭美公司負責,投資費用約為2億元。 先進高效的農業設施與種植技術讓馬鈴薯的單產大幅提升,在示范基地,加工型馬鈴薯的畝產能達到萬斤。 眼下正值收獲季節,正在機器旁忙碌的劉占勇老人告訴記者,他家里的20畝地全部流轉給了基地,每畝流轉費800元,加上農忙時節在基地打工的收入,年收入能有2萬多元。 據五寨縣副縣長郭旭東介紹,下一步,五寨縣將重點配套建設馬鈴薯生產加工項目,延長產業鏈條,目標是建立“企業+基地+農戶”的“育、繁、推、種、加、銷、游”七位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真正讓小土豆撬動大市場,做成大產業。 今后,五寨縣將依托馬鈴薯產業,將土豆花節與荷葉坪亞高山草甸、五寨溝等資源整合,打造成五寨的旅游名片,推進五寨旅游產業提檔升級。 發掘潛力,道地藥材香飄五寨 五寨縣氣候寒冷、病蟲害少,是天然的綠色種植基地,在中藥材生長方面具有明顯的地域和環境優勢,在縣南部山區已發現200多種野生藥用植物。作為五寨縣的對口幫扶單位,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因勢利導,將中草藥種植及加工產業引入五寨。 位于胡會鄉小胡會村的晉西北中藥健康產業孵化園,是五寨縣為全縣中藥材小微企業和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搭建的公益性、標準化服務園區,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于2019年捐助900萬元建設。 孵化園占地約35畝,包括新建中藥材晾曬場、初加工車間、周轉庫和商品庫等,購置各類主要設備30臺套,為全縣中藥材種植企業和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提供種植指導、加工、儲存、銷售、追溯管理、集中展示、技術培訓、品牌宣傳等公共服務,逐步形成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特色明顯的現代服務示范區,助力全縣中藥材產業發展。 目前,孵化園內已有3家企業和7個合作社入駐。項目完全建成后,預計可實現中藥材年初加工及儲存能力2000噸,可消化1萬畝中藥材。 未來,五寨縣將繼續探索將款冬花、蒼術、黨參等野生中藥材引種到大田中,進一步擴大中藥材種植品種,規范、優化種植技術,培育現代“藥農”,帶動農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