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信彩票

新聞動態

  培訓項目 更多+
  在線教育 更多+
微信圖片_20211214133409.jpg

掃描二維碼
關注微信平臺

qrcode_for_gh_8881cedb0364_430.jpg

掃描二維碼
關注微信平臺

18210832384
  新聞動態 您的位置:主頁 > > 新聞動態

2021中醫藥年度科普人物和科普作品公布!


發布時間:2021-09-26 09:37:07      來源:中華中醫藥學會微信      瀏覽次數:348次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21—2035年)》及《關于加快中醫藥特色發展若干政策措施》,按照《中國科協辦公廳關于開展“典贊?2021科普中國”宣傳推選活動的通知》相關要求,2021年7月28日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出《關于推薦中醫藥年度科普人物和年度科普作品的通知》,按照《中醫藥年度科普人物和年度科普作品遴選管理辦法(試行)》的程序和要求,經推薦、形式審查、專家評審、公示等流程,共產生8名中醫藥年度科普人物和6部中醫藥年度科普作品。具體名單如下:


圖片

年度科普人物

項目類別

姓名

年度科普特別人物

張伯禮

年度科普影響力人物

姜泉、亢澤峰、陳前軍

年度科研科普人物

熊磊、魏瑋

年度基層科普人物

代金剛、呂沛宛



圖片

年度科普作品

(科普圖書)

作品

作者

《漫話中醫之團團健康小課堂》

李燦東、王思成

《叩開中醫藥學之門》

游云


(科普影視頻)

作品

作者

《全國中小學中醫藥文化知識讀本》示范課系列

趙歆、甄雪燕、單丹雅、

施博文、王利敏

《漫話中藥》系列

張慧卿、王怡超、顧偉


(網絡科普作品)

作品

作者

《溫建民談骨論筋》系列

溫建民


(科普展覽展品)

作品

作者

屠呦呦研究員工作室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


中華中醫藥學會擬于2021年年末舉辦“2021中國中醫藥健康科普與文化傳播大會”,并于會上舉行“2020及2021年度中醫藥科普人物及作品”證書頒發儀式。


延伸閱讀

2021中醫藥年度科普特別人物:張伯禮



中國工程院院士、醫藥衛生學部主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天津中醫藥大學名譽校長,中國中醫科學院名譽院長,“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技術副總師,國家重點學科中醫內科學科帶頭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醫傳統制劑方法代表性傳承人。


張院士團隊針對新冠肺炎防治工作開展一系列研究。通過大數據分析,創新性地提出新冠肺炎為“濕毒疫”,核心病機為“濕毒內蘊”,各地“兼夾發病”是其臨床特點。提出中醫藥的可及性具有戰略意義和重要應用價值。創建了應急狀態下中藥新藥發現模式和關鍵技術,成功研制了宣肺敗毒顆粒并獲批上市。創建了應對突發疫情中醫藥介入模式,形成臨床救治與科學研究協同攻關機制。制定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恢復期中西醫結合康復指南(第一版)》,有效指導了恢復期患者康復治療。研制第一個新冠肺炎臨床試驗核心指標集(COS-COVID),得到COMET協作網的推廣,對國際上開展的新冠肺炎相關研究提供借鑒。


張院士從事中醫藥臨床、科研、教育工作數十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二等獎7項。獲全國創新爭先獎,光華工程科技獎、何梁何利醫學獎、吳階平醫學獎等獎勵。作為中央指導組專家,主持研究制定中西醫結合救治方案,指導中醫藥全過程介入新冠肺炎救治,獲“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張院士作為中國科協的科普中國形象大使,為推動中醫藥科普知識的普及作出重要貢獻。

2021中醫藥年度科普影響力人物:姜泉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中醫藥領軍人才岐黃學者,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首都名中醫,國醫大師路志正教授學術經驗繼承人,中華中醫藥學會風濕病分會主任委員,國家區域診療中心、臨床重點專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帶頭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


姜泉教授致力于中醫風濕病科普多年,以傳播中醫藥防治風濕病知識為己任,有較強的科學傳播推廣和組織能力,傳播渠道廣泛、覆蓋人群數量大,社會效益顯著,在全國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創新提出“一個目標、兩個維度、三個人群、五個重點方向”的中醫風濕病科普工作理念,充分發揮領軍作用、科普學術影響力輻射全國;同時,發揮特色優勢、科普成果豐厚、惠及人民大眾,提高公眾健康素養,助力健康中國。

2021中醫藥年度科普影響力人物:亢澤峰



國家中醫藥領軍人才“岐黃學者”,國家衛生健康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學術帶頭人,中國中醫循證中心近視防控項目負責人,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普創新領頭人。


亢澤峰教授從事臨床36年,帶領團隊為中醫傳承和扶貧工作做出重要貢獻。熱心科普公益事業,開展二期近視防控“十個一”工程和30萬數據視力篩查工作,編寫近視科普叢書并頒布近視防控指南3部。在青海、福建等地精準扶貧,設立重點專科,培訓基層2萬余人,建立19個專業碩士點,成立“亢澤峰圖書室”,自籌近10萬元為貧困患者治療白內障。多次受邀參加央視健康之路、養生堂等節目,在抗疫期間組織團隊撰寫科普文章并出 版中醫藥防治新冠肺炎書籍 2 本。亢澤峰教授致力于醫學科普,對國家抗疫扶貧等工作作出了積極貢獻,得到患者、社會、上級部門及工作地廣泛贊譽,榮獲全國德技雙馨“人民好醫生”、白求恩人民好醫生,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及機關黨委優秀黨員及先進科技、管理、高技能人才等榮譽。

2021中醫藥年度科普影響力人物:陳前軍



廣東省中醫院乳腺科大科主任,廣東省中醫院“中醫乳腺病轉化研究團隊”負責人,廣東省醫學杰出青年人才。


陳前軍教授牽頭執筆制訂了中華中醫藥學會《乳腺癌分期辨證規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乳巖(乳腺癌)圍手術期中醫診療方案》等,成為全國中醫乳腺癌領域圍手術期中醫辨治準繩。2012起即被聘任為“廣東省健康科普專家”,2020年中華中醫藥學會(乳腺病)科學傳播首席專家。2015年主編并出版科普著作《乳房健康——從改善生活方式開始》,該書榮登“2015廣州新華出版集團生活類暢銷書排行榜TOP10”。多次參加報電視及報紙訪談,如參加珠海市委宣傳部和市衛計局聯合舉辦的健康大講堂,并在《廣東衛生計生》、《珠江晚報》等多家媒體發表科普文章。

2021中醫藥年度科研科普人物:熊磊



云南中醫藥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二級教授,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兼任中華中醫藥學會兒科分會主任委員。


秉持“以自然之法治自然之身”的理念,致力中醫科普,講好中醫故事。曾在春城晚報、“云南中醫”開設育兒經、幼幼心經專欄,做客北京衛視養生堂;疫情期間開通網絡咨詢義診助力抗疫;先后建立大型公益QQ群和5個“佑幼”微信群,指導成立“金櫻子”科普團隊,開通“佑兒熊”公眾號,開辦面向大眾的 “稚陽夏令營”。帶頭到學校、社區、講壇、網絡、平臺開展活動70余次,發布科普文章100余篇,自編自演《幼幼心經》系列作品2部,以喜聞樂見的方式普及中醫藥文化知識,直接受益6萬余人,在引導大眾信中醫、用中醫、愛中醫方面發揮了示范帶動作用。

2021中醫藥年度科研科普人物:魏瑋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師承國醫大師路志正教授。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家中醫藥領軍人才工程“岐黃學者”、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青年名中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現任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首都名中醫、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脾胃病科科主任。功能性胃腸病中醫診治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中西醫結合臨床重點學科、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學術帶頭人。


魏瑋教授致力于中醫文化的國際傳播,提高中醫文化海外影響力。多次受邀國際知名大學巡講中醫文化。曾出席意大利博洛尼亞醫學節宣講中醫,事跡被焦點訪談報道。用科學語言詮釋中醫內涵,促進中醫現代化及中西醫交融。依托中醫藥促進研究會消化整合醫學分會、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內鏡專業委員會,用現代科學語言向西醫同行、國際消化同行普及中醫理論及臨床知識。長期從事科普工作,促進民眾樹立科學養生觀。創立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脾胃病科微信公眾號,原創了“二十四節氣中醫養生”等系列科普文。定期在央視《健康之路》、北京衛視《養生堂》等品牌中醫節目進行健康理念、疾病調護宣講。長期深入社區、鄉村義診,向民眾傳播通俗易懂的中醫藥知識。科普受眾面大,社會效益顯著。

2021中醫藥年度基層科普人物:代金剛



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醫學博士。


代金剛研究院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和特色,將醫學研究與科普緊密結合,致力于中醫科普工作。2012年起,錄制央視《健康之路》《中華醫藥》《夕陽紅》,北京衛視《養生堂》等節目400余期,在《中國中醫藥報》《中醫健康養生》《生命時報》《健康時報》等發表科普文章500余篇,開展科普講座800余場,對推動廣大群眾養成健康生活方式、服務健康中國戰略起到積極推動作用。疫情發生后,他積極投身疫情防控科普工作,倡導通過八段錦等傳統運動增加免疫力,調節情緒,錄制的視頻在雷神山醫院、武漢客廳方艙、江夏方艙得到應用,通過頭條、快手等自媒體推廣居家健身視頻,成效顯著。“二十四節氣中醫導引養生法”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21中醫藥年度基層科普人物:呂沛宛



河南省中醫院治未病科副主任中醫師,國家“十二五”重點學科中醫養生學后備學科帶頭人,國家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百千萬人才,河南省優秀科普巡講專家,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呂沛宛主任扎根基層,深入社區及周邊縣市,利用電視、微信公眾號等多種方式積極參與、主導中醫藥文化科普宣傳活動。同時,將中醫藥文化科普工作轉為科研項目,以引導公民正確運用中醫藥文化科普知識。疫情期間,持續推廣艾灸防治新冠肺炎知識,科普人群達到上千萬。編著提升中醫藥文化傳播力科普專著4部,獨著3部,編著1部;拍攝《中國公民中醫養生保健素養(動漫版)》(春篇)1部。中醫藥科普文章400余篇,轉載量、閱讀量800余萬。


2021中醫藥年度科普圖書:《漫話中醫之團團健康小課堂》


該作品由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是集結福建中醫藥大學、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青團中央宣傳部三方力量合作的科普作品,該書從身邊常見的健康話題入手,從中醫角度分析講解,為廣大青少年提供靠譜、有趣、實用的中醫藥健康知識,通過新媒體和傳統紙媒傳播推廣,契合科普時代性的發展需求、科普先進性的本質要求,做到傳播內容新、傳播形式新、傳播路徑新,系列網絡推文閱讀量超2000萬,圖書出版0.3萬冊,引發青年朋友、普通受眾廣泛好評。

2021中醫藥年度科普圖書:《叩開中醫藥學之門》


該作品由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本書內容來自游云研究員在北京五中為高中生講授"走進中醫藥學"6年多的授課教案。通過與可愛的高中生們在課堂互動,以他們容易接受的方式介紹了中醫藥理論的思維體系;結合中學生的接受程度,深入淺出地介紹了現代中藥研究進展及研究范例;針對中學生感興趣的中醫藥問題展開討論。本書來自于中學生的實地教學工作,也采納了多位中學生閱讀后的意見和建議,作為北京五中"走進中醫藥學"教材進入校本課程。

2021中醫藥年度科普影視頻:《全國中小學中醫藥文化知識讀本》示范課系列


本示范課為《全國中小學中醫藥文化知識讀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支持項目)小學版(上)系列課程。本課程設計時充分考慮到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習慣,將知識融入故事和孩子們的生活,以課堂講授和學生動手操作實踐相結合的形式來傳播中醫藥文化,課程內容淺顯易懂,趣味性強。示范課授課團隊由北京中醫藥大學優秀教師、北京示范中學高級教師及醫院藥師等組成,該團隊已有十余年中小學中醫藥文化校本課程實踐經驗,課堂內容為以往中醫類校本課程真實課堂再現。課程中有豐富的師生互動內容,可視性強,方便基層教師參考使用。課程在“學習強國”學習平臺推出,已播出七集。播出后深受小學生、基層教師、家長及中醫愛好者歡迎。

2021中醫藥年度科普影視頻:《漫話中藥》系列


該作品采用大眾喜聞樂見的動畫形式為傳播載體,通過主人公老中醫威靈仙給活潑頑皮的孫子景天講故事的形式,講述了15個上自上古神農,下至宋元明清的與中藥有關的代表性歷史故事。既有大眾熟知傳說、典故,亦有稍感生僻的歷史記載。一方面形象生動、通俗易懂地介紹中醫藥歷史典故,另一方面從專業角度解析故事中所涉及中藥的來源、藥性、臨床應用、注意事項、使用誤區等。

2021中醫藥年度網絡科普作品:《溫建民談骨論筋》系列


溫建民談骨論筋的賬號自創辦以來,粉絲達120多萬,自從中醫正骨的科普視頻發布以后,得到了廣大觀眾的認可,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其次內容通俗易懂,采用了更容易為大眾所接受的方式,讓觀眾在娛樂中學會了醫療保健知識,更利于傳播;最后樹立了一個樂觀、幽默詼諧、活潑、積極向上的骨科醫生形象,形成了特有的風格,打破了醫患之間信息不對稱的鴻溝,讓科普更加接地氣。

2021中醫藥年度科普展覽展品:屠呦呦研究員工作室


“屠呦呦研究員工作室”位于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9層原屠呦呦研究員辦公室,分為“呦呦初鳴、向醫而行、矢志尋蒿、中國神藥、享譽世界”五大主題,輔助圖片、文字、證書、影像等資料,以時間為主線,記錄她生命中的難忘歷程和人生的壯麗風采,展現以她為代表的“青蒿素精神”,激勵年輕的科研工作者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為中醫藥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上一篇:江西省長易煉紅會見林鄭月娥:鼓勵香港更多本地企業參與江西中醫藥等特色優勢產業發展

下一篇:人民日報刊發王晨文章:全面貫徹實施中醫藥法 推進中醫藥事業發展和健康中國建設

關于我們誠聘英才|聯系我們

電話:(+86)18210832384 ;地址:中國北京市東城區東直門內南小街16號 郵編:100700

Copyrights  2008-2017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科技合作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nbsp